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石扇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梅县区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打好治理“组合拳” 基层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3-01-31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基层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近年来,梅县区坚持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努力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搭起基层治理“连心桥”、炼好基层治理“铺路石”,在夯实党建阵地、加强全科网格、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做足文章,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治理有效能,梅县区发展更有活力。(吴腾江 摄)

  夯实党建阵地 真情为民服务

  在梅县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有不少户外劳动者在这歇脚、喝水、充电……随着口碑的传开,由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越来越多的户外劳动者“慕名而来”,好不热闹温馨。“以前工作累了,都只是在路边坐一下,实在有需要添水、如厕等特殊情况了,就会去麻烦沿路店家,但也挺不好意思的。”外卖员陈先生说,幸好有了这个服务中心,给他们提供了方便。

  梅县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是梅县区打造的第一个区级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党员、联系群众、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党群服务中心精细化、精准化和多元化的重要实践。该中心自2021年6月启用后,结合梅县区人民广场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对象等因素,突出政治引领、发挥宣教作用、提升服务质量,把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温馨家园。


  


  梅县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强阵地和温馨家园。(吴丽伶 摄)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梅县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还设立了党代表工作室,建立“定期听事、座谈议事、现场问事、组团办事”机制,组织各行业一线党代表轮流驻室接待党员群众,面向公众提供政策咨询、意见收集、解决问题等服务,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今,该中心突出有声智慧党建、党代表接访、便民服务等功能,服务范围覆盖周边4个村(社区)共8.6万人。

  高标准建设梅县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是梅县区强化基础保障、夯实党建阵地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梅县区坚持科学统筹经费保障、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和持续推进“强基”工程,每年按照“提升一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的要求,不断优化全区38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群众水平,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平台整合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全科网格 提升治理效能

  在程江镇大新城社区盘古花园A区,记者看到小区居民有的在活动活动腰、有的在锻炼锻炼腿……大家一边唠家常一边锻炼身体,“足不出小区”就可尽情享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健康与快乐。“以前根本不敢想在小区就可以健身,现在安装了新的健身器材,大人能锻炼、小孩能玩耍,社区真是为居民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居民温粦基高兴地说。


  


  盘古花园A区安装了健身器材,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有了“健身乐园”。(吴丽伶 摄)

  据了解,大新城社区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健身难”的诉求后,根据小区居民年龄结构特点,多方征求居民意见,为小区安装了健身器材,让居民们在家门口有了“健身乐园”。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网格接单……大新城社区第一时间了解需求、精准对接需求,铺就了服务群众的“快车道”。为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大新城社区目前设立了6个片区党支部,成立了15个小区党支部,同时还成立了53个小区志愿者服务队,实现社区党组织全覆盖,带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近年来,梅县区全面加强“全科网格”党建工作,形成“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管理体系,将城区3个镇9个社区合理划分成38个网格,全面推行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成立了38个网格党支部,实现社区网格党组织全覆盖,逐步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在新城办、程江镇等开展全科网格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试点建设,推动党建、综治和服务“三网合一”,切实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激发内生动力 扮靓美丽乡村

  在丙村镇红光村,村道整洁干净、整齐划一,庭院雅致小巧、美观大方,房前屋后的一花一草、一景一色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画卷中。“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我们住得也更舒心了。现在不只是保洁人员在打扫卫生,村里的每个人都动起来了,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收拾干净,整个村的风气都变得更好了。”村民温带日笑着说。


  


  丙村镇红光村村民积极参与,使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吴腾江 摄)

  去年以来,红光村科学有序创建“四小园”,形成村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使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被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只有群众参与整治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效果。”红光村党总支书记廖美华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红光村始终牢牢抓住“村民”这一关键,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和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使村庄越来越美丽。

  正是坚持“众人划桨开大船”,变“单打独斗”为“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不动摇,梅县区才能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高潮。近年来,梅县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全面设立村民理事会,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形成“村党组织—自然村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党员和理事会成员联系户”的治理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梅县区还开展了“乡村振兴百村示范”活动,打造103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同时,坚持党建引领,集中资源聚力“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全力推进党旗红、产业兴、农民富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努力创建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增收致富

  记者日前走进石扇镇松林村看到,不少村民家的屋檐下晾晒着芥菜,远远望去,满眼的绿色,颇为壮观。“这是村民们准备晒来做石扇咸菜的芥菜,芥菜是季节性蔬菜,腌制成咸菜后好吃易保存。”松林村党支部书记邓荣生告诉记者,该村已有百余年手工制作咸菜历史,每年入冬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咸菜,这让松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咸菜村”。

  近年来,石扇镇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为重点,立足松林村当地资源,将以往村民单一小作坊小规模生产制作升级为“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石扇咸菜产业。“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在推广咸菜种植发展的同时,合作社投资了300多万元建设咸菜加工厂房,并成立了咸菜预制菜研发部,研发推广石扇咸菜包、石扇咸菜速冻饺子、梅菜扣肉等预制菜产品。”邓荣生告诉记者。


  


  石扇镇松林村发展石扇咸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吴腾江 摄)

  如今,石扇咸菜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标准化、规范化的特色产业之路,松林村的芥菜种植面积超500亩,其中带动农户种植100多亩,年产咸菜约30万斤,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工作、增加了收入。“我们还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市场竞争力。”邓荣生说,接下来,将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寻求产业发展新思路,继续打响“石扇咸菜”品牌。

  像松林村这样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村庄,在梅县区还有很多。近年来,梅县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党建示范引领,抢抓产业项目,盘活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深入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共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101个,7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0万元目标。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通讯员:陈世明 萧潇

  编辑:刘滨

  审核:蔡颜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