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价远超心理预期,几天就卖完了,可以过个好年了!”冬日清晨,梅县区石扇镇建新村贫困户傅勇哼着小曲儿清理柚园。谈起近况,他咧嘴笑道:“村里发农资、搞培训,还上阵吆喝帮我们卖柚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贫困户的笑容,是脱贫攻坚工作最好的“成绩单”。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梅县区精准把脉,对症开出“扶志+扶智”“产业+平台”“互联网+消费”三剂良药,持续发力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帮助贫困户彻底拔除“穷根”。
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全区累计投入农业农村资金28.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23万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6821户15045人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32个省定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梅县区发挥金柚主导产业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助农脱贫致富。何森垚 摄
扶志+扶智
奖勤罚懒激发内生动力
“在贫困户这一特殊人群中,除了疾病等客观因素外,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是由于自身脱贫意志不强等主观因素致贫长期贫穷的状态造成了他们悲观麻木的心态。”这是广药集团光华公司驻梅县区松源镇湾溪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巫小锦在扶贫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我第一次见他时,从他的眼里看不到一丝斗志,也不愿意让别人去帮他。”巫小锦口中的他,是该村贫困户陈胜富。陈胜富患有侏儒症,其妻子有精神病史,不愿跟外人接触,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低保救济金和种植一点水稻勉强支撑。
“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总能打动他。”就这样,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尝试,陈胜富终于向巫小锦敞开了心扉,两人开始交流起来。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当地种烟叶的优势,鼓励陈胜富种植烤烟。但经过沟通发现,由于其患有侏儒症,手指比正常人短小,摘烟、绑烟、烤烟等动作对他而言异常困难。”最后,巫小锦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帮助陈胜富养牛。
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陈胜富重拾信心,搭起了简易牛棚,事业也慢慢步入正轨,如今已是村里的养牛能手。“是他们一直鼓励我、支持我,让我们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家庭收入也翻了两番。”陈胜富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征说,为此,梅县区专门制订完善了《梅州市梅县区精准扶贫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探索实行产业扶贫全过程绩效考核。
《方案》以梅南镇水美村为试点,对参与帮扶项目的贫困户实行“奖勤罚懒”“奖补与收成挂钩”等考核,设立“过程奖”“收成奖”“就业奖”等,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破除“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由“看”变“干”。
以“收成奖”为例,按照“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的原则,对农产品收成进行差异化奖补。如水美村贫困户黄钦盛,通过养殖100箱蜜蜂年增收4万元,便额外获得了5000元的收成奖励。
如此一来,贫困户的积极性大大被激活。数据显示,《方案》实施以来,水美村共发放种养“过程奖”18.6万元,“收成奖”27.3万元,促使30户124名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137万元。通过示范带动,有效引导全区3000多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不断提升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产业+平台
“致富果”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
“2万斤蜜柚、沙田柚,全部都卖完了。”张永珍习惯记下每一笔卖柚订单信息。翻开皱巴巴的作文本,上面笔迹工整地列着收货人姓名、地址、电话。今年以来,她已经写了满满2本。
张永珍是省定贫困村——石扇镇西南村的一名贫困户,患有听力障碍,和同样患有听力及语言障碍的老公靠务工带大两个小孩,生活一度十分贫苦。
西南村是广东省金柚技术创新专业镇,村里种柚的历史已久。看着周围人都种柚子,张永珍也学起了种柚。等到采摘时,再给老板统一收购,全家人的生计就指望着为数不多的柚子树。
张永珍的女儿记得,那时给老板的收购价格并不高,而且种柚全靠天吃饭,柚子的质量和产量也不尽如人意,还经常欠着肥料店的费用。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结合西南村实际情况,重点帮扶相对贫困户发展金柚种植产业,请梅县区农业农村局专家为金柚种植贫困户和种植大户讲解金柚种植技术,张永珍慢慢学起来,改进自己种植、管理柚园的方法。
2018年,在农技人员和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引导下,张永珍下定决心踏上了电商之路。不知道怎么定价就咨询农技人员,不懂话术就上网查,沟通不便就把地址都抄下来……
一步步走来,张永珍的订单越来越多。
她的微信好友中,超过160人都是在网上找到她主动来买柚子的。张永珍说,这些人大多都是回头客,2020年卖金柚家里收入将近3万元。这段时间,张永珍的女儿也从大学毕业考入梅江区相关单位工作,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
包括张永珍在内,在西南村24户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户中,已有21户相对贫困户靠种柚走出贫困。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脱贫方略,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依托,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梅县金柚已经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黄韬炜 摄
“作为‘金柚之乡’,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达25.5万亩。我们积极发挥金柚主导产业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让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长效稳定增收,让梅县金柚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致富果’。”陈永征介绍,该区先后在松口镇建立起了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金柚)产业园、松口镇“驮娘柚”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为当地和周边乡镇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优价回收等系列服务,助农脱贫致富。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0年,梅县区金柚总产量达55.6万吨,鲜果产值近29亿元,帮助200多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互联网+消费
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额达3.58亿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了难度。
特殊之年须有特别之举,方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疫情冲击,梅县区开出了一剂“消费扶贫”的良药。
“受疫情影响,今年初不少农户、贫困户、农产品合作社出现销售困难的情况。”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芬兰说,为着力解决滞销难题,保障市场供给,该局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工作,帮助梅州首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梅州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在梅县区南口、石坑等镇找到了更多合作对象,通过自身线上线下平台销往梅城和珠三角等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当时村里贫困户的蜂蜜都卖不出去,可把大家急坏了。”石坑镇岭村村党支部书记洪国森说,在农业农村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村之翼很快进村收购了2000多斤蜂蜜,帮助贫困户解决了滞销难题。
“梅县区贫困户或农村合作社如果有好的农产品,区农业农村局会进行统计,和我们沟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志雨介绍,该公司已与全区18个乡镇32个贫困村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溢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一头连着贫困村、贫困户,一头连着广阔的大湾区消费市场,通过“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梅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在电商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桥梁,充分发挥两端优势,实现扶贫特色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目前,该区已完成18个镇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32个省定贫困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该区还依托梅县政府采购“云平台”,向干部发送扶贫“爱心卡”,鼓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会福利、职工食堂、慰问品等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帮助贫困户打开农产品销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林芬兰说,该区还抢抓直播销售新业态机遇,先后举办了“美丽梅县·客都明珠助农直播季”“鄂粤同心、百县村播”等直播带货活动,发展网红经济,进一步推动贫困户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
涓流共汇成江海,绵力齐聚助脱贫。数据显示,至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梅县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3.58亿元,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小康故事
玉水村:省定贫困村的逆袭之路
沿着宽敞的柏油村道驶入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远处青山含黛,近处溪水潺潺,几只白鹭不时掠过,悠闲落在稻田之间。刚刚参观完玉水厨乡文化展馆的游人们,正往村里的农家乐走去。
“早就听说过‘玉水厨乡’的大名,作为吃货,一定要带家人来亲口尝尝。”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五口一早便从大埔出发,专程为美食而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省定贫困村,完成‘煤炭村’到‘厨师村’的华丽转身之后,如何将丰富的厨师资源,变现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我们一直思索和推进的大课题。”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就在近几年,他感觉到“机遇来了”。
2016年以来,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和梅县区体育局的帮扶下,玉水村通过“一户一策”制定贫困户帮扶举措,实施帮扶产业项目52个,并根据实际辅之以资产帮扶、金融帮扶以及教育帮扶。
村民出路有了,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便腾出手来改变村容村貌。“我们围绕‘一园一心’‘两场两水’‘三路三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也为接下来‘厨师之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郭国青说。
2018年,乘着“粤菜师傅”工程、“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政策东风,梅县区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切入点,依托玉水厨师“数量多、分布广、名声响”三张名牌,召集村内名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建立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打造厨乡文化展馆和厨具体验馆,利用这些平台,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村民参与”的形式,培训高技能烹饪人才。
在此基础上,玉水村整合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乡贤名厨回乡兴业。在外打拼多年的玉水人杨扬便尝到了“头啖汤”,回到玉水投资1200万元,打造集厨师培训基地、民宿、特色餐厅、农业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块于一体的厨乡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带旺乡村人气,并优先照顾村内贫困户务工,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一套“组合拳”下来,这条“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如今,玉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0.16万元提高到17.37万元,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50元,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7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玉水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在乡村振兴的“风味之路”上,玉水村正大步向前,迈向奔康致富的明天。
数说
脱贫攻坚“成绩单”
●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21户15045人,其中省定贫困村32个,贫困户1136户2911人;分散贫困户5685户12134人。2016年至今,全区累计投入农村农业资金28.2亿元,其中累计筹集扶贫开发资金5.3亿元,“631”财政资金17552.2万元,已下拨到镇“631”财政配套资金16205.85万元,区本级统筹资金1346.35万元。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32个省定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2016年以来,梅县区实施帮扶项目8.23万个,带动6821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梅县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3.58亿元,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梅县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1+N”保障政策。全区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6024人100%纳入低保、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及时足额100%发放2019-2020学年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714.95万元、省外就读免学费补助14.75万元;全区18个镇355个行政村形成安全饮水保障体系,32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全面完成;全额补助贫困人口1504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100%参保,100%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全区16-59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非在校生)共7356人,已全部落实养老保险代缴到账,参保率100%;到达领取养老金待遇60周岁以上共5443人,已100%落实领取养老金。
●全面推进32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整治工作,补齐了村道、交通出行、集中供水、公共卫生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32个贫困村共完成项目建设500多个,完成工程投资约4.3亿元,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全面建成干净整洁村,其中26个基本建成新农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