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明珠,
不仅投资大,产值高,
而且拉动就业、贡献税收。
在梅州,就有这么一家精耕车轴生产
27年的龙头企业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
今天的新春走基层·企业行,
我们一起去看看BPW(梅州)车轴公司
如何传承“工匠精神”,持续发力智能制造,
以自主创新为企业发展减负、提质、增效。
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从BPW(梅州)车轴公司的一期厂房穿梭至八期厂房,只见随着厂区变换,生产场景也在切换,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记者 魏祺峰:我的左右两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场景,我的左边是传统的轴头生产线,每台机器都需要配一个工人来完成上下料。而我的右边是全自动的轴头生产线,五台机器只需要一个工人配合完成最后的质检就可以了,生产效率提高了4至5倍。
从1995年至今,从一期项目到八期项目,见证的不仅是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更是企业在自主创新、智能化生产道路上的探索前行。在八期项目厂房,经过改良升级后的国产智能小车吸引了大伙的眼球。对比六期项目引进的德国进口小车,国产智能小车从外观、续航能力、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
记者 魏祺峰:在我身后这辆正在行进的小黄车是正在调试中的智能车轴组装线中的一员,它和它的13个小伙伴组成了一个智能生产队,在人工的配合之下,在这里走上一圈之后,一个个轴梁将会变成完整的车轴,投入到下一道生产工序之中。
同样在八期厂房,投资5.4亿元的车轴生产线智能化技改、自动调整臂扩产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于3月底正式投产。崭新的生产线也让新年开工的员工们干劲十足。
企业员工 林雨明:大家都憋着一股劲,都是想好好干,现在设备比较先进了,减轻了劳动强度,我们的工作也比较轻松了。
企业员工 冯冠英:设备工艺设置更加人性化,工作效率提高了,就可以挣到更多的工资,受益是很大的。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阮茂:不断地引进德国的技术消化、吸收,然后改进提升,最终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代替,八期项目投产以后,预计可以增加四个亿左右的产值,税收可以增加3000万左右。
“质量决定前途”标语在企业内随处可见。正是这种“工匠精神”,让企业从“拿来主义”走向“自主创新”。2017年,BPW亚洲研发中心的挂牌成立,意味着企业的创新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育俊:这个亚洲研发中心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车轴而成立的,再延伸到国外、东南亚,现在我们占有的中国市场份额是处在业内第二的位置。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阮茂:传统车轴是15万公里要维护一次,但我们研发出来新一代的车轴达到40万公里、80万公里维护一次,对我们轴承使用寿命是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从1995年至今,BPW(梅州)车轴公司投入近10亿元开展项目建设,吸引了近20家配套企业集聚。如今,乘着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狠抓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东风,企业正积极谋划布局,加速迈向“梅州智造”。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育俊:产销量是从2000根到现在的30万根,原来的几千万到现在超过20个亿的产值。我们着力在政府的支持下来做好强链延链补链的工作,让智能制造朝着安全舒适、节能提效模式发展。
穿梭于八期厂房内,仿佛走过了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27年的发展之路……作为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秉承“质量决定前途”的理念,以消化吸收、改进升级、自主创新的模式求发展,是BPW(梅州)车轴公司成长为产业“龙头”的秘诀,也是传统制造企业谋求“存量变革”、加速迈向“智造”的优秀经验。当前,梅州狠抓实体经济,把工业强市作为重要任务,就必须牢牢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龙头带动产业集聚,方能助力实体经济的根基巩固壮大。
联播记者 / 汤青松、刘思燕、刘振、魏祺锋
图文编辑 / 林瑜 审核 / 刘英梅、刘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