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城东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蝶变“厨师村” 闯出“风味路”

时间:2020-12-25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12月19日—20日,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发布会暨广东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在佛山市三水区召开。会上公布了“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获奖名单。其中,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获评“广东粤菜师傅名村”。

从全省首个“广东厨师之乡”到“广东粤菜师傅名村”,玉水村凭什么?

“全村2680人中有1000多人从事餐饮服务业,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骄傲地说,“中国中生代顶尖50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等大厨都出自该村。

昔日污水横流的“煤炭村”,今日变身远近闻名的“广东厨师之乡”“广东粤菜师傅名村”,乘着“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政策东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玉水村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厨兴村”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蝶变▶▷

放下挖煤铲 掌起炒菜勺

沿着宽敞的柏油村道驶入玉水村,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溪水潺潺,几只白鹭不时掠过,悠闲落在稻田之间。

“想不到吧,我们这儿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煤炭村’。”郭国青笑着说,玉水村成为“厨师之乡”的历史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村民在煤矿务工谋生。

对于村里昔日的景象,郭国青记忆犹新。“那时村里就有人搭棚开饭店了,‘桥头小店’便是第一家。”他说,下班后,煤炭工人们会到此吃饭喝酒,这一带也被村里人称作“扬州夜市”。

饭店越开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这让部分村民意识到,在矿场打工、在家务农,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开始学厨、做厨师,有不少人还闯出了名堂。“这些都离不开郭开扬,村里人八成以上都是通过他介绍学厨的。”郭国青口中的郭开扬,是玉水村最早一批走出去的厨师。

1989年,郭开扬只身前往珠海,从饭堂厨师、餐厅学徒做起,通过不断钻研和努力,厨艺越发精进,并研究发明出第一部果木烟熏烤炉,斩获“中国中生代顶尖五十强厨师”称号……如今,50岁的郭开扬已无数荣誉傍身。

到了21世纪初,村里的煤矿逐一关停,玉水人只能另谋出路。由于厨师行业门槛较低、收入较高,加之有一定基础,村内一时间兴起了“学厨热”,村民们纷纷放下了挖煤铲,掌起了大勺。

“当时有村里人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帮忙在外面找份工作。我说只要肯学、肯吃苦,我就一定帮。”郭开扬说。

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厨师越来越多,开始在全国各地的烹饪领域崭露头角,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创艺菜领军人物”“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

昔日的“煤炭村”就此蝶变。如今,玉水厨师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书写着“煤炭村”变身“厨师村”的山村巨变故事。

新机▶▷

搭上政策车 驶入奔康路

201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客家菜是粤菜重要分支,梅州市委、市政府随后制定了《梅州市“客家菜师傅”工程实施方案》,将“客家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结合。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省定贫困村,华丽转身之后,如何将丰富的厨师资源,变现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我们一直思索和推进的大课题。”郭国青说,就在近几年,他感觉到“机遇来了”。

借着政策东风,梅县区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切入点,依托玉水厨师“数量多、分布广、名声响”三张名牌,召集村内名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建立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打造厨乡文化展馆和厨具体验馆,利用这些平台,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村民参与”的形式,培训高技能烹饪人才。

“有理论、有实操,培训基地大有可为!”梅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瑞金说,梅县通过组建烹饪协会平台,打造“厨出玉水”品牌,逐步形成了“名村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成名厨”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后,金融活水也被引入玉水村,该村获得整村授信3000万元额度,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得到缓解。3位厨师当场获得了总计25万元的专门针对“客家菜师傅”的小微贷款——“师傅贷”。

“‘师傅贷’是为培养客家菜厨师、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专门推出的一款信贷产品。玉水作为试点村,保证每户至少一人获得授信,解决村民贷款难、担保难的困扰。”郭国青说,在“师傅贷”支持下,已有2家农家乐开张营业,带动村里近20名闲置劳动力就业。

在此基础上,玉水村整合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乡贤名厨回乡兴业。在外打拼多年的玉水人杨扬便尝到了“头啖汤”,回到玉水投资1200万元,打造集厨师培训基地、民宿、特色餐厅、农业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块于一体的厨乡田园综合体,进一步带旺乡村人气,带动村民增收。

一套“组合拳”下来,这条“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去年,玉水村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7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扶贫前的6030元提高到14500元。

如今,玉水村正在乡村振兴“风味之路”大步向前,迈向奔康致富的明天。

■数说玉水厨乡

玉水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东北部,距市区18公里,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20多亩,林地面积15386亩。玉水村下辖29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680人。该村自然资源禀赋,有丰富的煤、铜、硫、锰等矿产资源,农业主要以沙田柚、柑桔、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沙田柚年产量达2100多吨,素有“上村有煤、下村有铜、全村有果”的美誉。2018年底,被授予全省首个“广东厨师之乡”荣誉称号,该村厨师资源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名声响”的特点。

厨师数量之多——全村2680人中有1000多人从事餐饮服务业,80%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外出做厨,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

厨师分布之广——该村厨师遍布全国27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名厨名声之响——该村走出了“中国中生代顶尖50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中华金厨奖”得主朱世雄,以及郭端、郭辉、朱胜斐、杨政宝、郭英豪、朱世君、郭银晖等名厨。

近年来,玉水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积极开展“两美行动”,围绕“一园一心、两场两水、三路三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具体来说,“一园一心”是指村口公园和党群服务中心,“两场两水”是休闲广场、停车场和自来水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三路三馆”则为铺设1.8公里沥青路、拓宽1.5公里道路、硬底化2公里村道,以及厨乡文化展馆、厨具体验馆和农家乐餐馆。

玉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7户127人,其中有劳动能力29户101人,无劳动能力18户26人。2019年,全村贫困户100%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扶贫前的6030元提高到14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0.16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7.3万元。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黄韬炜 刘洪桥 丘声财 曾健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