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白渡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留住乡土记忆!梅州白渡村民开起了民俗博物馆

时间:2021-09-24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立秋已过,火辣辣的太阳仍炙烤着梅县大地,白渡圩镇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散去。街边一栋不太起眼的民房上悬挂着一块橙底白字的招牌,上面印有“梅州市梅县区粤海民俗博物馆”几个大字。

游客正在粤海民俗博物馆观展。

游客正在粤海民俗博物馆观展。

  循着指引步入二楼的博物馆内,一股古朴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粮票、布票、租地契、鸡公车、纺织车、风车、龙骨水车、砻、石磨、米筛、木兜栏等一个个记录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显现眼前,恍如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乡土记忆,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步入馆内,一件件记录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显现眼前。

步入馆内,一件件记录着时代印记的老物件显现眼前。

  “其实也不算什么藏品,都是自己喜欢的老物件。”说这话的正是博物馆的创办人叶世海。据其介绍,该博物馆占地600多平方米,共展出藏品500多件,分为农耕文化、客家民俗、竹藤文化、客家陶瓷等板块展区,品种各异,样式繁多。

馆内展出藏品500多件,大多流行于清末至改革开放前。

馆内展出藏品500多件,大多流行于清末至改革开放前。

布票。

布票。

  “这些老物件大多流行于清末至改革开放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大部分年轻人可能都叫不上名字了。”说着,叶世海快步走向一个“木桶”,拿起两根“棍子”向笔者演示起来。“这个叫‘打谷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先把稻谷放在板上,再用棍子敲打,谷粒便落到了桶中。”

打谷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打谷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的农业生产工具。

  说起自己的藏品,叶世海眼中有光,止不住话匣子。“再过来看看这个,这个叫龙骨水车,是我们客家人以前用于抗旱的,以前没有抽水机,天旱耕地全靠它。现在淘汰了,没有用了……”

叶世海正在演示龙骨水车用法。

叶世海正在演示龙骨水车用法。

  叶世海出生于1960年,是白渡镇悦来村人。20多岁时,他便迷上了收藏硬币等老物件,但此后在广州忙于生计便暂时搁置了这一爱好。1988年,叶世海回到白渡镇经营机械厂,便又重拾了这一爱好,且一发不可收拾。农民出身的他对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有着强烈的热忱,对于过去的老物件更是有种说不出的喜爱。

叶世海为游客介绍藏品。

叶世海为游客介绍藏品。

  “很多老物件都尘封在老房子里,渐渐被人们淡忘,我觉得很可惜,就想把它们都收回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东西是过时的、没用的,也有很多人问我收藏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只好回答他们,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叶世海淡然笑道。

  渐渐地,他的藏品越来越多,至目前已有2000多件。对于它们,叶世海已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变成了保护责任。他想让更多的年轻一辈看到它们,了解它们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传承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旧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碓。

旧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碓。

  2016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开办博物馆。很快,念头便成为了实际行动。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他租下了这间600多平方米的仓库。装修场地、搬运藏品、规划布展……经过一年的筹备,梅州市梅县区粤海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在梅县区民政局注册登记、在广东省文物局备案。如今,粤海民俗博物馆除了每周一闭馆外,其他时间都免费向群众、游客开放,有时还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这座闹市中的博物馆,或许不像其他博物馆般大气堂皇,也没有价值不菲的藏品,但它却承载着其主人最质朴的热爱,承载着传承民俗文化、留住乡土记忆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