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白渡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生平事迹展在白渡镇揭幕

时间:2020-10-21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台湾乡土文学杰出奠基人钟理和生平事迹展”主要包括“钟理和祖籍地——梅县区白渡镇嵩山嵩溪村”“钟理和的家庭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钟理和在大陆时期的生活和创作”“钟理和返台后的生活与创作”“两岸对钟理和的纪念、出版及相关研究”“钟理和祖籍地确证及后人归原乡祭祖”等版块内容,让后人深刻理解钟理和先生深爱乡土、创作不倦的精神,也反映台湾同胞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由于疫情影响,未能返乡成行的钟理和三子钟铁钧为活动发来了贺信。钟理和胞兄钟和鸣(钟浩东)长子钟继坚在揭幕现场动容地表示,“今天我大伯(钟理和)的生平事迹展览得以举办,我代表钟家感谢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并付出努力的所有人士。”

      钟理和(1915年-1960年),笔名江流、里禾,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籍贯广东梅县。中国台湾作家、小说家,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夹竹桃》、《笠山农场》、《故乡》、《雨》、《原乡人》等。2012年8月,中国台湾鹿林天文馆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钟理和”。

      参加揭幕仪式的台湾作家蓝博洲表示:“只要大家谈到台湾文学,就不能不谈到钟理和,他用作品给我们两岸民众留下了他的人生情怀。”曾三次到访台湾美浓钟理和纪念馆的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博士、教授魏宇文女士表示,自己青春时期曾深受钟理和作品思想的感染和影响,“每次参观纪念馆,我都被钟理和先生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创作激情所打动,被他深深爱着原乡的情怀所折服。他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创造了催人泪下的一个个佳作,而且他的作品里穿插使用了很多客家方言词语,读起来特别亲切。”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

      梅州市台港澳事务局提供的材料显示,梅县白渡嵩山十二世钟程崇于清朝乾隆年间入垦屏东县高树乡,为钟理和入台始祖,钟理和为嵩山钟氏十八世。钟理和的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作了一些表现台湾同胞与祖国的血肉关系,反映台胞怀念大陆,回归祖国的美好愿望的作品。《原乡人》就是抒发作者对祖国深情厚谊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起一步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信念,小说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徐博东:“钟理和的二哥、抗日志士钟和鸣对钟理和的人生和作品影响至深,他写《原乡人》,实际上就是他对兄嫂回到了广东梅州祖籍地而自己却无法回来所抒发的感慨。”台湾作家、辜金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蓝博洲:“让年轻人特别是台湾年轻人通过钟理和的作品正确认识台湾的历史,真正认识台湾跟大陆的关系,真正认识1840年以来的中国,因为台湾问题就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问题的其中一部分。”


    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的文化抵抗

       1938年-1946年,在大陆生活的八年间,钟理和写下《奔逃》、《祖国归来》等作品,并出版了第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夹竹桃》,此为其生前唯一出版的一本书。钟理和虽懂日语,但从不说日本话,坚持用汉字书写。他宁可失业,也不替日本人办事。在穷困潦倒时,仍拒绝以“日本侨民”的身份领取物资补助。

      台湾作家蓝博洲:“你只要去读钟理和的作品,你就会感受到,他完全地体现了台湾人民在这段日本殖民历史的一种文化抵抗。”

      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徐博东:“钟理和的爱国爱乡思想除了受他哥哥钟和鸣的影响之外,受大陆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很大,像鲁迅这些一批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对钟理和的影响很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当然也受到了台湾客家文化的熏陶,而台湾的客家文化来源于大陆的客家文化。”


      正确认识两岸的历史连接、文化血缘连接、政治连接

      嘉应学院文学院博士、教授魏宇文:“钟理和的一生把宝岛台湾和祖国大陆紧密连在一起,‘他的凝聚着对祖国恋情的足迹,仿佛是一道飞架在海峡两岸的长虹。’今天我们在这里,在钟理和先生的祖籍地,为他的血流还原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为海峡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努力前行。”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徐博东:在民进党当局想“去中国化”这样的背景之下,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回顾钟理和的生平事迹,对正确认识两岸的历史连接、文化血缘的连接,包括政治上两岸不可分割的连接,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央广网记者曾萍 通讯员廖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