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白渡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盘活名人故居资源 焕发文化之乡魅力

时间:2020-06-11   来源:南方+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夏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宋湘纪念公园,公园中央的宋湘石刻雕像熠熠生辉,微风拂动花木,蝉鸣鸟叫渐起,公园里慢慢热闹了起来。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的田地,如今不仅宋湘故居‘太史第’修葺一新,还建成了宋湘纪念公园,周围环境大变样,白天游客多了,晚上附近的村民也会过来,人气蹭蹭上涨,幸福感倍增。”说起村子的变化,今年65岁的村民宋纯光如数家珍。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灵魂所在,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作为原中央苏区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梅县区有历史文化名人89人,名人故(旧)居64处。当前,该区正围绕“规划先行、重在保护、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思路,加快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客家文化中,挖掘名人故居的时代内涵,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步入宋湘纪念公园,“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笔下描绘的古韵山水画跃然眼前,三两游客正在长廊内欣赏宋湘的诗歌、书法。“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宋湘故居——太史第,这座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八年,占地面积1950平方米。它在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是梅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宋湘故居里,创乐村党支部书记、宋湘第八代后裔宋达先正在向一群来自潮州的游客介绍故居的情况。“近几年,到宋湘故居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干部们便担起了‘解说员’的责任,大家都自觉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宋湘文化,游客来访时才能更好地为他们介绍。”宋达先说,该故居于1984年、1997年、2007年进行过3次维修,2016年,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申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资金200万元,对故居再次进行全面修葺。

      经过多次系统全面的修缮,宋湘故居重焕光彩。下一步便是探寻着力点、找到新路子,让故居“活”起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去年,白渡镇紧抓梅县区大力打造石窟河精品游线路契机,筹资250多万元,在宋湘故居外打造了占地7亩的宋湘纪念公园,全面展示宋湘六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其在诗歌、书法、勤政廉政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同时,在精品游览线路沿线栽种了宋湘诗作中所提及的梅花、杏花、木棉花等花种,并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做好宋湘故居周边房屋的外立面、屋顶铁皮瓦整治和道路两旁的绿化、亮化、美化建设。

      “我们将名人故居保护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工作相结合,围绕石窟河风光和宋湘才子文化两大要素,打造了石窟河畔建侨观景平台、菏塘木栈道、钟屋码头、罗寨码头、蔚彩停车休息区等连线连片游览节点,以‘文化+旅游’的模式,探索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之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白渡镇党委委员曹立平说。“名人故居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也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应该格外珍视与保护。”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成立名人故(旧)居抢救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对名人故居进行调查考究,充实名人故居名录,并充分利用原中央苏区的各项政策,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将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相融合,让“活”起来的名人故居,激活乡村发展活力,讲述梅县好故事,传递梅县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