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梅县区白渡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客籍作家钟理和祖籍地寻踪续闻:应在白渡嵩山

时间:2017-12-01   来源:本网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钟理和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位生于台湾屏东县的客家人,祖先于清代从广东嘉应(梅县)迁到台湾定居。那么,钟理和的祖籍地具体在嘉应州(梅县)的哪个地方?过去因大陆与台湾交流阻滞、资料奇缺,且与钟理和的后裔缺少联系,大多数描述只停留在客域嘉应州这个大方位,至于具体何处,因资料语焉不详,因此寻踪也出现了一些判断失误。

     今年初,有关方面根据钟理和的父亲谱名为“钟镇荣”的线索,在《台湾省钟氏江南户族谱》查到同一名字,那位钟镇荣为屏东江南户族人,先祖来自梅县白渡镇江南村,而江南村移居屏东的白渡钟姓居民众多,以此推断钟理和的祖籍地可能是江南村(见2月18日本版《台湾著名作家钟理和祖籍地寻踪》)。在台湾的钟理和先生之子钟铁钧通过报道,了解到梅州关注父亲祖源的情况下,通过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会长、中山市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发来邮件澄清有关的推断,并提供了祖籍地的线索。

     年中,陈远先生领队出访台湾。一直关注台湾客籍作家的陈先生见到了钟理和的三子、作家钟铁钧,通过交谈探讨,从钟铁钧处获得有关其祖源的具体信息。据钟铁钧提供的情况,他的祖籍地是广东省嘉应州嵩山堡岭下,钟姓祖堂堂号:“颍川堂”。在台湾屏东,他的家族聚居地,祖屋张贴的堂联分别为:“祖德源流远;宗功世泽长。”“高山流水琴心古;舞鹤飞鸿翰墨香。”“颍地肇基,徙嘉应、居嵩山,横越万里落脚屏地处处广;川源流泽,积芳德、布思润,纵贯千年孕育子孙代代兴。”其中,钟氏历代“高曾祖考妣神位”上清楚显示:大世祖考伯义钟公妣张孺人;二世祖考万一郎钟公(仕真公)妣郑孺人……十一世祖考迪生钟公,妣刘孺人(注:迪生当另有名字);十二世祖考程崇钟公,妣李孺人(自始以下为迁居来台湾世系)……十七世祖考镇荣钟公,妣李、刘孺人;十八世祖考理和钟公,妣钟孺人。

     陈远返回大陆后,遂与梅州地方政府联系,经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由梅县区白渡镇嵩山岭下钟氏宗亲为主力,开展寻踪溯源工作,核实钟理和的钟氏祖源脉络。

     日前,笔者一行三人,在白渡镇村干部的导引下,再度深入白渡镇嵩山岭下村,考察岭下的钟氏祖屋,查阅有关谱牒资料。嵩山现在属白渡镇管辖,在清代曾是嘉应州的一个“堡”建置,笔者了解到,岭下钟氏开基祖一世至十世的祖墓(除五世祖无祖碑外)的碑文记录,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有些墓地虽显得破败但碑文清晰,有的则是后来根据原碑文或谱牒记忆等重刻,这些碑文上的祖考妣与钟铁钧提供的祖源人名一致。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我们翻阅了岭下宗亲钟干华保存的族谱,经比对嵩山岭下族谱,以及岭下分支在广州增城的三种族谱的复印件,这些族谱多属于清代抄本。发现自十世以前的记录,均与钟铁钧提供的祖源吻合。只是十世祖考仰前钟公、妣吴氏所生儿子人数记载不一致,增城谱有记载生五子、六子的;而嵩山岭下谱以及民国35年丙戌岁九月吉旦重修的十世祖妣吴孺人墓,碑文上都刻有八个儿子:“兆吉(佑生)、兆福、兆兴(庆生)、兆昌、兆彩、兆俊、兆德、兆庄”;增城分支族谱少记人数,其间到底是因他们那支钟氏从白渡嵩山迁出时,兆字辈尚未发开衍生为八房,还是因为漏记了几房的宗源,个中缘由尚不得而知。不过查阅谱中八房世系,八房中七房有接续记录十一世以后的裔孙世系,唯独兆庄钟公以下不见有接续的世系,当地族人分析,“兆庄钟公”会不会仅就是钟理和祖系?因为这恰好与钟铁钧提供的简谱世系中“十一世祖考迪生钟公妣刘孺人,迪生当另有名字”似可佐证,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的话,则迪生钟公就是兆庄钟公。当然,这还有待更确凿的证据慢慢考证。

     尽管迪生钟公是否与兆庄钟公为同一人,不能成为定论,抑或兆庄钟公是兆字辈中的其他人,还待考察。但钟理和先生的十一世祖是兆庄钟公、十世祖是考仰前钟公,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因此,钟理和的祖籍地为白渡镇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