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综合保税区 > 工作动态

梅州:提速融湾入海 加快苏区振兴

时间:2025-11-08   来源:梅州新闻联播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打造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打破区域发展壁垒、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梅州紧扣“苏区+湾区”联动发展主线,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平台提质增效、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产业承接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扎实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奋力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梅州:提速融湾入海 加快苏区振兴

大平台大通道筑就高质量发展根基

【记者 魏祺锋:2022年3月,梅州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行,为梅州产业集聚和国际贸易搭建起了开放平台。从首年进出口额6.8亿元,到2024年突破40亿元,进出口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目前,累计进出口额已突破80亿元,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水平开放的关键引擎。】

梅州综保区不仅是政策高地,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区内企业可享受“入区退税、进口保税、区内免税”等专属政策红利,这相当于将海港、空港的通关、保税等关键功能“平移”到内陆山区,让山区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沿海口岸同等的贸易便利。

【梅州市海岸供应链管理公司负责人 韩惠莲:落户梅州综保区后,我们公司在业务运营上迎来了较大提升,尤其是梅州综保区的通关便利化措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加上区港联动的快速通道,实现了“家门口”提还箱,帮助本地企业家门口实现快速通关。】

【梅州综保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主任 郭斌:我们持续完善厂房仓库等基础设施,优化园区配套,推出“一票多车”通关、税收优惠辅导等创新举措,不断简化流程,提升通关效率,增强平台承载力。】

与综保区一墙之隔的梅州国际陆港,更成为破解内陆区位劣势的关键。这个总投资5.3亿元、占地1000亩的铁路物流园,是全国为数不多与综保区一体规划、无缝对接的陆港,已开通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等海铁联运通道8条。

【梅州综保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科长 黄开瑜:我们通过“区港联动”,有效助力综保区进出口额大幅增长,不断完善“散改集”、冷链物流、“一单制”等多种运输模式,有效降低企业全链条物流成本。未来,我们将深化与更多沿海港口的合作,推动开通至南沙港、盐田港的固定班列,进一步畅通“海铁联运”物流通道,让更多梅州制造联通全球。】

融湾,交通是“必答题”。梅龙高铁开通一年来,累计到发旅客突破800万人次,日均到发旅客超2.1万人次。与此同时,瑞梅铁路有序建设,汕梅高速改扩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平武高速开工建设,韩江航道获批国家高等级航道。梅州,正构建“飞机+高铁+高速+航道”的立体交通体系,并逐步填补无出海口的短板。

梅州:提速融湾入海 加快苏区振兴

“苏区+湾区”涌动产业发展新活力

【导语】

融湾振兴,根基在平台,活力在产业。梅州以平台集群化建设为核心,串联起梅州综保区、国际陆港、产业园区等核心载体,推动分散的产业资源逐步聚合,为承接湾区产业转移、拓展外向型经济筑牢根基。

【正文】

落户于广梅产业园的万宝电器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该企业自2019年投产至今,规模不断扩大,打造出了国内最先进的卧式冷柜的高效产线,年产值超5亿元;今年上半年交出了出口38万台冰柜,出口额2.19亿元的成绩单。

【万宝电器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谢国华:我们是一个制造型的企业,上下游的配套方面不齐全,我们的上游企业更多是在珠三角地区,园区为了考虑入园企业的逐步成长,第一个物流方面有补贴,第二个也组团去珠三角,帮我们一起去游说上游供应商,想办法让他们怎么来快速地给我们供应上游物料,甚至有的企业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进驻了梅州,来到了广梅园。】

产业转移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升级再造”。梅州不断探索深化“湾区+苏区”合作,在主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截至目前,已分四批次遴选支持17个主平台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30.65亿元。2024年投入专项债资金39.11亿元,持续增强园区产业承载力。今年,主平台、融湾园、蕉岭园、大埔园均获省考核“优秀”。

【蕉岭县广福产业园事务中心主任 丘浩旋:在园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创新驱动等方面精准发力。到目前为止已建成7栋标准厂房和1栋综合服务大楼,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平台显著提升。】

【大埔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刘斯民:依托广州海珠区对口帮扶协作大埔县的契机,推动园区优化整合为“一园三区”,着力推进海珠区内“反向飞地”的建设运营与提质增效,探索建立协同合作与利益共享模式,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协作,利用海珠区招商资源,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向外推介大埔投资环境,引导符合大埔产业规划的外溢产业项目优先向大埔转移。】

梅州:提速融湾入海 加快苏区振兴

清洁能源为湾区持续注入“绿色动力”

【导语】

在向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步迈进,为实体经济“强筋壮骨”的同时,梅州还聚焦培育新能源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梅州力量。

【正文】

在五华县龙村镇群山环抱之中,总投资超80亿元的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二期项目5、6号机组已成功投产,7号机组10月底投入考核试运行,现场工作人员正全力对8号机组进行调试工作,力争年底前实现投产目标。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我国抽水蓄能国产化的示范性工程,其建设过程中攻克87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实现抽蓄机组整机芯片级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抽蓄装备从“跟跑”迈向“领跑”。

【梅州蓄能发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管理主管 周海荣:梅蓄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 17.52 亿万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5万吨。其中8号机组“中国造”成色十足,监控、励磁调速器、继电保护等系统芯片级自动化元件以及机组各部导轴承油泵电机、电磁阀等所有元器件全部采用国产化,从核心部件到智能控制全链条均为国产制造,填补了国内抽蓄机组“芯片级”自主可控空白。】

广东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也是南方电网在粤东布局的最大抽水蓄能项目,这座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超级充电宝”,将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调峰、调频、应急备用电源,将大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电网调节能力。

放眼整个梅州,清洁能源版图也在不断扩展: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百万千瓦,生物质能、风电项目陆续布局,一座“绿电之城”正在崛起。

从梅龙高铁穿山越岭,到综保区货通天下;从广梅园承接湾区产业辐射,到抽水蓄能点亮绿色未来,梅州正以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制度性突破,诠释着“苏区融湾先行区“的深刻内涵,这些于融湾探索中沉淀的经验,在振兴实践中汇聚成力量,成为梅州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梅州:提速融湾入海 加快苏区振兴

数字看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一

2022年9月,国家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让梅州成为广东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

三年来,梅州坚持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将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作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推动一批融湾重大政策、项目和平台落地实施,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释放。一串数字见证梅州发展:

2024年梅州GDP突破1500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梅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23.35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来源:梅州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