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从1到N,挂牌运营一年,梅州国际陆港共运输4600多个标箱,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这一组数字,是“梅州制造”走出围龙、卖向全球的阶段性成效,同样是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发力的方向。
“在各方的支持下,努力将梅州国际陆港打造成为粤东地区,甚至是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国际陆港,与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实现互联互通。”谈及未来的计划,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总经理蔡旭臻信心满满。
梅州地处内陆山区,交通因素是长期以来制约对外开放的一项短板。以开放之姿,加快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梅州坚持区港联动、持续推进“公转铁”“散改集”、冷链班列等海铁联运业务,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梅州苏区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
海铁联运箱量达4600标箱
跨越山海,联通世界,梅州的发展,不曾局限在“一亩三分地”之中。
2023年12月28日,首趟梅州至深圳(盐田)“融湾号”海铁联运班列满载着冰箱、电视挂架等出口商品,从梅州国际陆港驶向深圳盐田港。
推动梅州山区与沿海城市“山海联动”,梅州国际陆港有效克服了梅州地处内陆,不靠边、不沿海、不临空的区位短板。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梅州寄予厚望并加以支持。聚焦高质量融合,开放合作激发振兴发展新活力,成为梅州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公司是2023年6月落户梅州综保区,参与运营管理梅州国际陆港,着力打通海铁联运通道。”关于公司的运营计划,蔡旭臻直言目标明确——推动梅州苏区“牵手”大湾区,正式融入全球远洋航运“大家庭”。
作为承运单位,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有压力,更有动力。
“来到梅州,我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从政府到当地各企业,干劲很足,而且营商环境比较好。”蔡旭臻介绍,通过积极加强与中远海运集团内部各单位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多式联运专业能力,成功打通陆港至盐田港、南沙港的海铁联运通道。
过去一年,梅州国际陆港先后成为盐田港、广州港的内陆港,实现了陆港与海港的无缝衔接,有效补齐了梅州综保区地处内陆的区位短板,为梅州及周边进出口企业铺就了一条高效便捷、运载量大、成本更低的物流新通道。
目前,梅州国际陆港已开通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深圳蛇口港、深圳大铲湾、广州黄埔港的海铁联运通道7条。“今年共运输4600多个标箱,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综保区投资促进科副科长李敏浩认为,未来梅州国际陆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推动梅州外贸经济发展。
降低企业15%—30%全链条物流成本
得益于梅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在享受梅州市相关部门服务的同时,也在服务梅州众多企业。
大埔县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产品也凭借优良品质远销海内外,故而陶瓷产业是大埔外贸出口的主体。一直以来,大埔陶瓷企业习惯于传统的公路运输方式,将货物拉到福建厦门港、深圳盐田港等沿海港口出口,对“海铁联运”物流新模式的成本、时效等存有一定顾虑。
为打消企业顾虑,引导企业用好梅州国际陆港这个家门口的“港口”,梅州综保区管委会联合市商务局、陶瓷行业协会、中远海运等多次上门,宣讲梅州国际陆港的政策功能和海铁联运优势,面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提供“一对一”物流解决方案,让企业享受“港口就在家门口”的便利和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加省心的物流服务,推动通道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蔡旭臻介绍,相比原来的运输方式,海铁联运不仅为陶瓷企业节约了25%的物流成本,也有效化解了企业担心铁路运输陶瓷易碎、时效难保障等方面的疑虑。2024年6月,来自大埔县发源发展有限公司的3800多件青花瓷器从梅州国际陆港出发,顺利抵达深圳盐田港,再经海运发往北美地区。
过去,梅州本地企业出口货物时,需先前往三四百公里外的沿海港口提取空箱,再运回梅州工厂装箱,之后又运到港口还箱,整个过程耗时久、成本高。而企业运输进口货物时,从港口运回梅州工厂卸完货后,还得把空箱还到港口指定堆场,这无疑增加了空箱运输费用,也给企业的操作成本、生产效率带来了一定影响。
积极推进“公转铁”“海铁联运”后,大埔陶瓷企业、梅江区化工企业降低25%左右物流成本,助力打开海外市场,成功吸引石英石加工产业链条项目进驻梅州综保区及梅县产业园,“海铁联运”物流通道与梅州市更多主导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3年11月,梅县区出台《梅州国际陆港“海铁联运”班列补贴实施方案》,推动陆港成为畲江、兴宁、五华工艺品、高新区家电、丰顺电声和梅江区化工产品等企业的常态化“出海口”,助力全市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助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需要更多坚实有力的平台和载体。
从实践来看,梅州综保区的保税功能与梅州国际陆港的物流通道的有效结合,功能和政策叠加优势,既促进了大宗商品大进大出,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在畅通道、引项目、聚产业方面成效初步显现。
2024年7月,一列满载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的电解铜集装箱列车顺利从广州黄埔港抵达梅州国际陆港,随后运至梅州综保区进行保税存储,这是梅州国际陆港运营以来首趟“散改集”班列。
得知梅州国际陆港海铁联运具备“散改集”功能后,企业选择以散装的形式将约1100吨电解铜通过散货船从非洲海运至广州黄埔港。由于传统的公路运输方式难以一次性运载大批量的大宗商品,铁路“散改集”运输模式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得益于此,原本散装运输的电解铜运抵黄埔港后装入42个铁路集装箱进行“打包”,再经铁路运至梅州国际陆港,实现了物流运输的集约化和规模化。2024年以来,梅州铜箔企业通过区港联动、海铁联运模式进口铜材约7000吨、出口铜箔约250吨,逐步实现“铜材买全球、铜箔卖全球”。
以梅州国际陆港平台为载体,以梅州综合保税区为中心,广州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多方发力,整合区域资源,构建起内畅外联的发展格局,打造地区性物流中心服务梅州市及周边地区,搭建梅州市面向“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沟通闽赣江浙的交通枢纽,深化梅州市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助力梅州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海铁联运开通后,去年共运输4600多个标箱,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00万元。”李敏浩说,去年1—11月梅州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约34.35亿元,其中进口15.52亿元,出口18.83亿元,同比增长142.24%,增长率在全国、全省综保区中排名前列。
加强与更多港口合作,时下,梅州正积极拓展更多海铁联运线路,积极推进“公转铁”“海铁联运”,努力为更多外贸企业降本增效,助力更多“梅州制造”走出围龙、卖向全球,进一步助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