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28日,农历新春上班开工的第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新春开年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擂起奋进催征的金鼓,奏响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
深刻的论断,源自非凡的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于广东而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
牢记殷殷嘱托,以高质量为牵引,广东唯一全域均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也迎来了众多苏区振兴的新机遇。毋庸置疑,促使梅州红色苏区绿色发展更上一层楼的,必定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引与落地。
当前,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梅州上下的共识。
1月9日,中共梅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召开,为全年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动员全市上下奋起直追、竞标争先,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举全市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闯出苏区振兴新路?
梅州聚焦“五向”发力,坚定向高而行、向实而强、向优而进、向新而上、向深而立,狠抓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抢抓融湾先行区建设等新机遇新平台,向内向深审视、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聚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时间坐标镌刻奋斗足迹,梦想征程闪耀如磐初心。
2022岁末,随着畲龙线松棚站第二阶段改造施工顺利完成,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如期建成,梅州苏区“融湾路”“致富路”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梅州“融湾”迈出一大步。
2023年初,苏区振兴“快车道”梅龙铁路4标项目下黄田隧道斜井施工正酣,罐车、渣土车往来匆忙。作为全线最长隧道、重点控制性工程,下黄田隧道全长7377米,是该项目19座隧道中施工难度之最。截至目前,下黄田隧道累计开挖4917米,剩余2460米,施工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贯通。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春回大地之时,世界客都以崭新姿态迎接新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兔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吹响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节节攀升?对梅州来说,“新”是其中关键,就是要激活新动能、拥抱新开放、强化新支撑。
向新,梅州思路清晰。
2022年,《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下称《梅州方案》)成功获批,同年11月10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明确提出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下称“苏区融湾先行区”)。
梅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上,梅州强调要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切实把《梅州方案》从“纸面”落到“地面”,将政策红利变成具体项目,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梅州现代化建设的节节胜利。
“融湾入海”是当前梅州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越是错综复杂的问题,就越要根据简单的原理和朴素的思想进行判断和行动。当前,梅州全市上下正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举全市之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奋起直追打造苏区融湾振兴“梅州样板”,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向新,梅州敢想敢干。
多年前,梅州在综合保税区未获批之时,大胆采取“边申报、边建设”的方式,按照批复和首期验收标准推进基础配套及监管运营等相关设施建设。直到2020年,满载苏区人民期盼的梅州综合保税区终于获国务院批复,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由此落户梅州,这也是全市首个国家级平台。
锚定目标,埋头苦干,这份胆识与魄力在平台投入运营后立即得到反馈。半年内,梅州综保区进出口总值突破5亿元大关,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初步显现,为梅州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全市外贸保稳提质注入新动能。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带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动力与胆气,带着“脚下腾云须赶上”的厚望,带着“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的决心,梅州敢于扛大梁担重任,关键时刻勇于拿出新举措,不怕苦不怕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成为苏区破浪前行的支撑力。
向新,梅州积极主动。
“融湾”之于梅州,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乘之者进,慢之者退。
把这件事情办好,不仅能为梅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能发挥梅州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梅州当前面临的问题突出且明显——内部互联不充分、外部互通不便利。打破地域局限,一改往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局面,正是梅州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基础和关键。
争分夺秒、倒逼工期,梅州在综保区周边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5.3亿元的梅州国际无水港,其中包括铁路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与梅州综保区实现“区港联动”、功能叠加、融合发展。区内进出口货物可在这里进行装卸、存储、中转、配送,通过铁路对接深圳盐田港和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实现与全球无缝对接。
依托全省“12312”综合交通布局,梅州积极参与广东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建设,推动重大基础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1.5小时经济圈,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融湾入海”重要支点和服务国内大循环节点城市。
其中,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梅龙铁路在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承担梅州市至珠三角的大部分客流,通达时间大幅缩短,也意味着苏区与湾区将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梅州“融湾入海”的脚步不断加快。
蓝图越宏伟,奋斗越艰巨。从春天出发,项目的进度条在奋斗之间已频频刷新,见证着苏区梅州勇抓新机遇付出的努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向高质量发展进军,于梅州而言,是一场不能迟疑的光荣奔赴。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梅州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