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403007215485E/2023-00053 分类:
发布机构: 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08-02
名称: 石扇镇突出农业类专业镇定位,培育产业“繁花”|竞跑百千万·梅县镇能量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8-02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石扇镇突出农业类专业镇定位,培育产业“繁花”|竞跑百千万·梅县镇能量

发布日期:2023-08-02  浏览次数:-

  全镇金柚种植面积2.75万亩,年产值达3亿多元,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抢抓“省预制菜十条”政策机遇,研发梅菜扣肉等预制菜产品10个,力争今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引进企业培育南药种植、荷花种植农旅综合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潮中,梅县区石扇镇突出农业类专业镇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内培外引做强金柚主导产业,做大预制菜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南药、蔬菜、丝苗米等特色产业,全力让产业“繁花”绽放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一线,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做强优势▶▷

  金柚年产值逾3亿元

  盛夏时节,伴着微风和光影驶入广东省金柚技术创新专业镇——梅县区石扇镇,仿佛一头扎进了绿色的“海洋”,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漫山遍野,举目皆是绿意盎然的柚林。

  上世纪80年代起,石扇镇积极响应“靠山吃山、果树上山”“向山进军”号召,在文章祠周边集约土地开荒种植金柚,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2021年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梅县金柚)。

  站在山头放眼远眺,1.35万株柚树苗如星点般散落大山深处。

  站在山头放眼远眺,1.35万株柚树苗如星点般散落大山深处。

  同年,石扇镇金柚产业发展迎来新机: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扇园区揭幕启用,新建设的石扇园区柚果仓储量可达9000吨,柚果日加工量可达300吨,同时园区内还配套有全自动柚果分级、分拣、包装系统,无疑为该镇金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柚已成为石扇镇支柱产业。全镇金柚种植面积达2.75万亩,有千亩连片柚园12个,年产金柚近7万吨,年产值逾3亿元,占该镇农业产业总产值的70%;培育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专业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聚焦当下,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赛道上,石扇镇将如何发力,做强优势产业?石扇镇的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12个字:扩规模、调品种、提品质、塑品牌。

  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西南村金柚扩种点,去年栽种的柚树已长到了半人高,嫩绿的叶子透出勃勃生机。站在山头放眼远眺,1.35万株柚树苗如星点般散落大山深处,等待着3年后的丰产。

  2021年,当地金柚龙头企业兴缘农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入500多万元在此连片扩种金柚,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有机柚园。

  “扩种点面积约450亩,去年新栽种沙田柚5000株、泰国青柚8500株,丰产后预计产量280万斤,年产值达800万元。”兴缘农业总经理林绿说,泰国青柚具有口味好、果型好、耐储存、产值高等优势,下一步将根据生长情况、市场反馈进一步扩种。

  打好扩大规模、丰富品种、提升品质“组合拳”的同时,石扇镇还将抓好优质生态柚园、金柚文化展馆、金柚公园、“柚家乐”、金柚文化街等产业化平台建设,推动金柚产业提质增效。

  抢抓机遇▶▷

  预制菜产值力争破千万元

  在梅州提起石扇镇,除了金柚,还有绕不开的“石扇咸菜”。

  松林村是小有名气的“咸菜村”,盛产制作咸菜的芥菜,种植面积达200亩,年产量达30万斤。该村党支部书记、产业村长邓荣生介绍,过去,村民单一小作坊小规模生产,是该村咸菜产业最广泛的生产生态,“基础很好,但难成规模。”

  松林村探索“1+1+N”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松林村探索“1+1+N”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产业小、散、弱,如何破局?近两年,预制菜产业成为发展新风口,让石扇咸菜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抢抓发展机遇,2021年,镇、村两级结合本地实情,充分发挥当地盛产原材料芥菜的优势,以支部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方向,转变经营方式,依托专业合作社,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我们先后成立咸菜研发项目部、预制菜研发部,统一全村的咸菜制作流程,研发推广咸菜包、梅菜包、梅菜扣肉等预制菜产品10个。”邓荣生说。

  走进松林村预制菜生产车间,身穿工作服、头戴防尘帽的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制作打包好的梅菜扣肉等预制菜产品正等待装车发往珠三角等地区。

  今年6月,梅州首个预制菜产业党组织——梅县客家预制菜(石扇)产业党支部在该村成立,充分发挥产业党支部统筹协调、党小组抓具体落实、党员示范带动的作用,探索“1(党支部)+1(产业村长)+N(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

  在此模式下,该村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四个统一”经营模式,通过“传统渠道+互联网+新零售”的“三位一体”销售模式,联农带农携手做强产业。

  数据显示,2022年,松林村预制菜销售额达300多万元,联动带农100多户,农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今年,该村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力争产值突破1000万元。

  盘活资源▶▷

  内培外引释放发展动能

  在打好“梅县金柚”“石扇咸菜”两张特色主导产业牌的基础上,石扇镇立足“产出思维”,持续盘活乡村资源,内培外引释放发展动能。

  在该镇三坑村南药种植基地,今年4月种下的20亩黄精长势喜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撂荒二十多年的土地。

  今年,石扇镇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导乡贤企业广东益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回村投资,集约200亩撂荒地种植黄精、金银花、白芨、肉桂等中药材,打造南药种植基地。

  “这里山好水好,气候和土壤都非常适宜种植南药。”在药材行业摸爬滚打30余年的余征泉是土生土长的三坑人,看着家乡土地一直撂荒,感觉很是可惜,便与几个老乡合伙开启了“乡村事业”。

  余征泉介绍,下半年企业还将扩大种植黄精20亩、金银花10亩,力争2023年产值达到200万元,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参与种植、增收致富。“未来,我们也计划进一步丰富业态,探索打造‘中药种植+观光旅游’项目。”

  同样看中石扇镇丰富资源落户当地的,还有梅州市兰芳源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计划在西南村改造完善百年老祖屋,集约50至100亩土地种植荷花,发展“鱼焖饭”非遗美食,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文旅”产业项目,盘活乡村人气,助力镇域经济发展壮大。

  萧向荣故居已完成修缮,重焕昔日光彩。

  萧向荣故居已完成修缮,重焕昔日光彩。

  石扇镇不但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同样厚重,走出了开国中将萧向荣等名人贤士。不久前,萧向荣故居“双桂第”正式挂牌广东省文保单位。

  名人故居(旧居)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又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成为今人与古人对话的纽带。近年来,石扇镇投入480万元保护修缮萧向荣故居,投入280万元实施梅县区“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大力提升萧向荣故居周边环境,塑造红色村落风貌。

  “如何活化利用好中将故居,是我们持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修缮保护是第一步,目前我们正积极谋划萧向荣故居改陈布展项目,着力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文化+旅游’的模式,探索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之路。”石扇镇党委委员黄艳娇说。

  ■声音

  石扇镇党委书记曾谋:

  聚焦“三个坚持” 加快落实“百千万工程”

  今年以来,石扇镇紧紧围绕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把产业谋划发展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

  一方面,以扩规模、调品种、提品质、塑品牌,培优培强金柚产业;紧抓“省预制菜十条”政策机遇,以争当梅县区预制菜产业先行者为目标,发展预制菜产业。另一方面,以“产出思维”“用户思维”抓好招商引资、“四上”企业培育,引进榕纳实业、益兴农业等企业落户,力争培育5家新上“四上”企业。同时,坚持多村联动,加快推动实施美丽圩镇建设,上半年全镇共拆除废旧房屋12498平方米,扎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接下来,石扇镇将聚焦“三个坚持”,加快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石扇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坚持重实体、兴产业,在推进经济发展上求突破。持续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增资扩产。

  二是坚持夯基础、惠民生,在提升满意指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配合推进X019县道沥青化、瑞梅铁路、天然气县县通管网等重大工程建设。

  三是坚持优环境、美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出实招。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好“三清三拆”攻坚战,重点加强生活垃圾保洁、生活污水处理、生活秩序整治等工作。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文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黄韬炜

  图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何森垚

  通讯员 余佳家 冯森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