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镇的将军第是文威将军林绍斐的故居,他们家三代人都是将军,而作为将军的后裔林小龙,现在还住在这个古民居里面,他住了十几年,只为一块有特色的南口黄皮豆干,那到底这豆干怎么做出来的呢,走,跟着我去看看。
一踏入将军第,就能闻到一阵豆香味,再走入一看,林小龙夫妇,已经被一块块砂布包着的豆干包围着。林小龙说,南口黄皮豆干之所以这么出名,主要和制作人的手艺和经验有关。要做一块好豆干,从浸泡黄豆开始,就要特别留心。
【村民 林小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像现在夏季,浸泡四到五小时就够了,浸泡太长,黄豆都报废了,没用了,做不成豆腐,做的桨水不漂亮,在锅里就会反了,根本做不成豆腐。】
【磨豆浆过程】
只见林小龙开始将浸泡好的黄豆放进打浆机,加入山泉水后,出来的只是豆浆泡,必须要加入适量的热水去稀释,他说这一工序也叫做冲浆,一般需要反复冲20-30次。
【将豆浆放进布袋里】
【村民 林小龙:现在要怎么做?现在用热水冲一下,使蛋白分离。一定要热水,蛋白才能分离,一定要煮热,不然吃不了。】
紧接着林叔将豆浆放进布袋里过滤,赶快地分离出豆腐渣,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花花的豆浆便自动流到了大锅里,而后就到了煮浆的环节了。林叔说,煮浆也很考验耐心,豆浆没有煮沸,就会缺少黏性,煮的时间过长,则容易整锅溢出,因此煮浆也需要全程“陪护”。
林小龙说,柴火煮浆有个好处,慢火慢煮容易在锅底形成一层薄薄的焦糊层,豆香味更浓。将豆浆煮热后,在放进瓦岗里,等温度降至70度就可以开始手工点卤了。
【记者现场:都说蒸酒做豆腐,没人敢称老师傅,黄皮豆干的制作工艺比较繁琐,特别是点卤的环节,特别关键,阿姨,一般点卤要怎样的比例?靠肉眼看,自己每天做着,凭经验测出来的。一般怎么看,有花头就行,点的太多就太老了,点的太小就很嫩。】
原来,古人常说的卤水点豆腐就是这样来的,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起了,就成了“胶体”,大概10分钟左右,豆浆里的水被分流出来变成了豆腐花。此时林叔夫妇便用纱布将豆腐花包起来。
【村民 林小龙:这样包的话,是先定型,等下才包的漂亮, 全部水都要舀干净,多余的水就从那里流出来。】
【包的过程】
细心的你可能发现了,豆腐在纱布中不断流失水分,开始有了豆腐块的雏形。紧接着,林叔还要将包豆腐块纱布统一拆下来,为的就是让每一块豆腐分均匀。
【村民 林小龙:全部拆开后,形款要整漂亮点,怎么弄,舀的时候把超大块的,不平整的割补出啦,太小的就补回去,力争做到每一块都一样大,第二次要抽紧力度,压的时候才不会豆腐走出来,要榨实它。】
将装好的豆腐块摆放整齐后,用上百斤的石头压住豆腐,帮助压水。记者很好奇,手工做出来的黄皮豆干,为何每一块的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呢?做豆腐的这20年来,林叔早已总结出了经验。
【妻子:就这样背对着压着,用板头压上去。这样才会硬,要一块块放好来,才不会斜了,要对好,没有摆好就会斜,形状就没那么漂亮。】
当地的村民说,黄皮豆干还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金裹玉”,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江浙时,就曾吃过一位梅县南口师傅制作的黄皮豆干,龙颜大悦,并挥毫赐予“金镶玉”三个大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制作历史。而在南口镇锦鸡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黄皮豆干。
【村民 陈阿姨:做好一个个包好,顶到米板,夹到炭灰上一个个弄好去卖,很好吃的,很香。以前叫牛古生意,比较苦,一天做到晚,以前做两三十斤就很厉害了。】
如今,在南口镇锦鸡村保留传统工艺的却很少了,除了林叔外,只有几家手工作坊在坚持做黄皮豆干。除了黄皮豆干制作工序多且繁琐、制作过程全靠师傅手工操作和经验完成外,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豆干加工的各个环节了,传统的豆干制作工艺面临挑战,越来越少人用手工制作了,而这种传统手艺做的豆干也越来越受欢迎。
【村民 林小龙:旧社会的南口的地名叫小沙,叫小沙黄皮豆干,就叫小沙豆干,因为焯水后颜色金黄,所以叫黄皮豆干,颜色都是纯天然的,没有加任何的色素,比较绿色环保的食品。】
将黄皮豆干放进盐水里煮熟后,捞起放在通风阴凉处大约10分钟,豆干的颜色就会变成金黄色。由于南口的黄皮豆干颜色靓,口感好,都浓郁的豆香味,购买的人也特别多。不仅可以做菜,也可以当零食,随买随吃,1元一块,成了不少南口人心心念念的家乡美味。
【记者现场:刚做好的黄皮豆干色泽金黄,还有很香的豆香味,咬下去豆腐很嫩,好像鸡丝一样,很香的豆腐的清香,林叔告诉我,黄皮豆干不仅可以蒸,煎,煮,客家人很喜欢炒蒜苗也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