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她们暂别都市霓虹的繁华
奔赴山区那片宁静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只为在三尺讲台上
用青春与热血播撒希望的种子
《梅县教育》栏目带您走进美丽中国支教项目
聆听那些发生在山区学校里的动人故事
这是梅县区径义学校的一节科创课。对于山区学校而言,能拥有一间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是一件奢侈的事。为孩子们开设科学创造类的课程,也绝非易事。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的覃湘月,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美丽中国支教专项,于2023年9月来到梅县区径义学校——这所学生数量不足200人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开启了她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涯。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覃湘月:我们学校以前的科创教育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依托地理课程进行一些天文观测或者地理科普之类的小活动,后来是在校领导以及我们项目主管的对接下,接触到了梅县地区还有很多科创类的竞赛,所以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或者组织学生去学习和参赛。
2024年3月,山间的风还带着冬日的凛冽,大山深处的这间科学实验室里,一场关于科学启蒙的接力赛悄然开启。支教老师覃湘月和搭档王艳,怀揣教育热忱,投身到“山区科学探索者”的科创项目中。从课程设计、实验器材置办,到实验室布置、学生招募,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筹备。她们决定先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教学,为有兴趣参加科创类活动的学生进行小班授课。
在覃湘月和王艳的悉心指导下,这群以往对科学感到陌生的孩子,逐渐掌握了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步骤。从最初的懵懂、生疏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支教老师的心血。
2024年6月,梅州市第六届“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获奖名单公布,林琛茂同学的名字赫然在列,整个学校都沸腾了。这个起初对科创一无所知的男孩,以物理类中学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成为了全校的骄傲。
梅县区径义学校 八年级 林琛茂:因为我是初一时参加的,所以我那时候没有学过物理,覃老师和王艳老师给我补了课,教我们做了实验,培养了我对科创的兴趣,未来,我也会继续参加这一类的科创比赛。
林琛茂的获奖,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整个校园。孩子们纷纷鼓起勇气,主动报名参加各种科创类实践活动。这正是覃湘月开展科创项目的初衷与成就——点燃学生科学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除了开展科创项目,覃湘月还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教授三年级语文和八年级地理课程。同时,她还负责各类课外实践、书法等课程活动。
跨学科结合进行课程设计,是覃湘月的教学特色之一。她将语文与书法相结合,把地理与自然实践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兴趣中爱上学习。
在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中,教具比较匮乏,但覃湘月总能想方设法制作或购置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天文望远镜......一件件教具走进课堂,让抽象的地理知识瞬间变得鲜活可感。
覃湘月的地理教学注重实践与体验。她组织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如“巧手绘地球”“地理奇葩说”“地理模型制作”“地理拼图活动”“导游大赛”等等,每一次特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让学生们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在梅县山区这所学校里,美丽中国支教老师覃湘月的乡村支教生活仍在继续。和她一样,怀揣着满腔热爱,选择踏上乡村三尺讲台的支教老师还有很多。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王艳:支教结束之后,我可能会继续沿着老师的这条道路,不断地前进,让这两年的一些收获和经验去影响更多的人吧。
美丽中国支教志愿者 覃湘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对我们支教老师的信任,让我觉得,我这两年的工作确实是有意义的。不管未来我在哪里,永远会记得这两年在径义的支教时光。未来,我也会持续地关注乡村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7年,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走进梅县。截至目前,该项目与梅县区累计合作的学校有9所,总共派遣教师66人。
“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这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初心与愿景,更是无数支教老师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正是这句话,让他们毅然选择奔赴山海,踏上三尺讲台,为乡村孩子的未来赋予了更多可能。
在山区支教的日子里
支教老师们邂逅了青春最难忘的模样
那是与孩子们并肩奋斗的日夜
是目睹孩子们进步时欣慰的笑容
是离别时孩子们眼中的不舍
未来,还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他们
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更多关于乡村教育的故事
记者:肖晓美 陈熠霖
责编:孙怡 梁诗莹(见习)
初审:肖晓美
审核:张仕加 温锡良
监制:罗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