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小道“行路难”,到高铁开通“快准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梅县区交通也发生了沧桑巨变,绘就了一幅“对外快速连通、对内全面贯通”的交通画卷,为梅县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就了一条条“通衢大道”。
“泥泞小道通行艰难,交通极其不便”是梅县区群众说起五六十年代乡道的直观感受,也是梅县区过去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82岁的曾昭敦是原梅县地方公路第一任站长,回忆起当年情形,满眼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泥巴路画面。
由于交通阻塞,上世纪七十年代,梅县区各乡镇普遍较为贫穷,虽然各镇很早就种植有金柚,但货车进不了村,金柚很难运出去,也制约了梅县区金柚产业的发展。
路通则财通。1985年,县政府作出加快交通建设的决定。“六五”“七五”期间新建公路186.4公里,改造公路98.7公里。到1990年底,全县通车里程69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1公里。1992年,省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梅县召开,梅县交通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交通迎来高质量发展期,“两高一场”快速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旅游公路将各景区串珠成链,拓宽了各主村道,打通自然村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出门有水泥路、有公交车”,物流车可直接到田间果园。
至2018年底,梅县区通车里程达3160公里,通车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2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条共116.5公里、国道2条共84.4公里、省道11条共461.7公里,农村公路(县、乡、村道)2497.4公里,全区通镇公路达到三级路以上,镇通村公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通2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并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
70年砥砺前行,70年沧桑巨变。梅县公路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交通建设的一次次突破,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年十月份,梅汕高铁的开通运营,更是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摁下了“快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