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403007215477K/2020-00020 分类:
发布机构: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0-04-30
名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①|梅县区:打好“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文号: 发布日期: 2020-04-3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①|梅县区:打好“组合拳” 精准“拔穷根”

发布日期:2020-04-30  浏览次数:-

    雨后清晨,空气分外清新。朱晋华一早就来到自家的3口鱼塘,投喂饲料、察看鱼苗,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肉质好,销售基本没有问题。钱还清了,生活有盼头,干起活来也有劲。”朱晋华说。一年下来,仅养鱼一项产业便可为其带来5万元的纯利润。

    朱晋华是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的贫困户。多年前,他因生意失败负债20多万元,老婆一气之下离婚,带小孩远走他乡。扶贫工作队筹集扶贫资金,帮助有养鱼经验的他购买1万多元鱼苗发展养殖产业,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至去年年底,他已还清全部欠款。

一不等,二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

    眼下,梅县区正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任务,坚持战贫战疫“双线作战”,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系列“组合拳”,咬紧牙关、奋力冲刺,持续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

   防疫和脱贫“两手抓”

   在丙村镇田头村村委会附近的正和电子厂,数十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其中一名叫黄艳梅的工人,她上下班的时间和其他工人不大一样,甚至可以在上班时间离开岗位。

   原来,黄艳梅是该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中共有四口人,丈夫重残,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为了帮助她增加收入,村里聘请她为保洁员,并推荐她到家门口的电子厂上班。扶贫干部还与该厂负责人协调,放宽黄艳梅的上下班时间,让她可以照顾家庭。

“早上搞完村里的卫生,我就过来这里上班,村里和企业都特别照顾我,帮我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黄艳梅说,如果遇到家里有事的情况,可以和负责人打招呼,解决了家里的问题再回去上班。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疫情发生后,田头村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时刻密切关注贫困户的生活情况。

 “此前,本地的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了,但有些企业在外地的员工暂时回不来,出现了人手缺口,镇、村和驻村扶贫队便和企业对接,整合资源,让有意愿的贫困户到企业上班,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增城区财政局驻田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志炜说,为解决疫情期间贫困户的就业难题,该村还引导贫困户到村里的桑果园务工,或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开早餐店,增加他们的收入。

战疫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

   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梅县区通过组织镇村两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成立志愿服务队,为贫困群众代办代购必要生活物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部分防疫物资,进一步增强贫困户战胜疫情的信心。

 “我们全面摸查疫情对贫困户务工就业、脱贫返贫等方面的影响,逐户逐人跟踪贫困户就业情况,组织参与网上应聘,促进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同时加强农业生产发展技术服务,帮助涉贫企业复工复产,并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有序组织贫困群众适时恢复生产。”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芬兰说,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户的务工就业、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扶贫小额信贷逾期违约等方面的影响均在可控范围。

此外,该局还会同教育部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三、高三年级学生提供平板电脑41台,解决线上教育困难,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学子100%顺利进行线上教育。

    因地制宜构建机制

    产业扶贫是脱贫增收的主渠道,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因此,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

    自2018年起,经过调查研究,梅县区决定把食用菌种植作为扶贫新产业在全区进行推广种植。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该区遴选了适合梅县区种植的木耳、灵芝等品种,在城东、松口、桃尧、畲江、梅西等9个镇分片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对18个镇的省定贫困村和分散村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行动中的原养殖户进行培训,培训学员近1000名。同时,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订单种植,由相关企业回收产品。

    在水车镇鹅峰村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笔者看到,一排排食用菌包错落有致摆放,在田间地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我已经种了一年多的木耳。种植木耳劳动强度不大,收入不少,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家庭。”该村贫困户曹伟强说,每个菌包至少可以采摘3次以上,收入算起来还算比较可观,企业还承诺保价回收木耳,让种植户不愁销路。

    种植木耳是鹅峰村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鹅峰村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和水车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联手企业打造了占地面积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木耳、灵芝、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现代立体农业,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逐步探索出一条“一地多用、一地多产”致富新路。

    截至目前,梅县区水车、石坑、畲江、梅西、松源等多个乡镇的相对贫困村、面上村700多户贫困户已参与木耳、灵芝种植。

村里有特色产业,村民有致富门路,梅县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帮扶,构建了长效的脱贫机制。

    松源镇引导43户贫困户种植烟叶243亩,户均增收1.1万元;南口镇七贤村规模化种植紫玉淮山及其他应季果蔬品种,带动村民致富;松口镇大黄村以“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梅县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9个镇的1800多户贫困户发展金柚生产,户均增收1.5万元……

    走马梅县大地,一个个产业帮扶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增收致富。

    激发持续增收活力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这次卖了大白菜、菠菜、油菜……谢谢干部们对我们的帮助,不用拿到市场去卖,也不用担心销路。”在不久前梅县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扶贫活动中,南口镇大和村村民黄秀梅一口气把自家种的蔬菜都卖完了,攥着手里的钱开心地笑了。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农户、农产品合作社出现销售困难的情况。为着力解决滞销难题,保障市场供给,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工作,帮助梅州首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梅州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在梅县区南口、石坑等镇找到了更多合作对象,通过自身线上线下平台销往梅城和珠三角等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疫情期间销售情况不乐观,收入大打折扣。政府部门推荐村之翼每天帮我们销售约100只鸡,让我们重新找回了信心。”梅县实在土柴鸡饲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受此次疫情影响,酒店、部分商铺停业,该合作社养殖的上千只鸡遇到销售难题,所幸梅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帮助对接电商企业。

  “梅县区的贫困户或农村合作社如果有好的农产品,区农业农村局会进行统计,和我们沟通,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温志雨介绍,该公司已与全区18个乡镇32个贫困村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溢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一头连着贫困村、贫困户,一头连着广阔的大湾区消费市场,梅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在电商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桥梁,充分发挥两端优势,实现扶贫特色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此外,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建立了梅县区果蔬生鲜供应平台,联合梅州市云电商生态城、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三家电商企业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农户将自家农产品上传至该平台后,电商企业即可通过平台与农户取得联系,市民也可通过平台进行选择购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梅县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已达2.1亿元,带动贫困户2733户。

    玉水村蝶变记

    雨后清晨,薄雾朦胧。趁着微润的气候,玉水村贫困户杨伟贤来到了他的木耳菌房,仔细察看菌包长势。这是他今年3月领到的第一批帮扶菌包,一共3450包,再过段时间便可以收成了。

    多年前母亲、妻子接连患病,差点把他击垮。“先是自己在矿场上班压坏了腰,老婆因脑瘤做了场大手术,老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儿子又刚好上大学,全家只能靠我打点散工,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说到此处,杨伟贤没有消沉,话锋一转,“现在不同了,光景好了,看得到希望了。”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仅种植木耳一项产业便可带来近万元的收入。“金柚分红有4500元,投资分红有1600元,光伏分红有1400元,商铺分红有1250元,还有补助和养老保险……”杨伟贤拉着笔者来到墙边,对着贴在墙上的家庭收支统计,掰起指头算着,便咧嘴笑了。

杨伟贤只是玉水村47户贫困户124人中的一位。该村位于梅县区城东镇东北部,多为山地林地,耕地面积少,以种植柚子为主要家庭收入,但劳动力严重不足,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16万元。

    “产业扶贫方面,我们采取‘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木耳种植项目,同时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及个人意愿,购买牲畜种苗、农药化肥等农资帮助其发展生产,产生效益开展循环种植养殖,每户平均增收约1.2万元。”增城区新塘镇驻玉水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罗明翔说,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金融扶贫、资产扶贫等项目,多点开花带动脱贫致富。

    “硬核”帮扶下,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0.16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5.37万元,2019年全村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2元,全村贫困户实现100%脱贫,贫困人口退出率100%,玉水村贫困村顺利出列。

    在抓好各项扶贫工作的同时,该村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了3.06公里道路硬底化建设,在主干道铺设柏油,并装上了185盏崭新的路灯,全村亮化绿化,再难见到黑水流淌的“煤矿村”影子,也为打造“厨师之乡”辐射带动村民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被评定为首个“广东厨师之乡”后,玉水村持续发力,引进乡贤企业——广东省小蛮牛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广东厨师之乡”资源,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生态农林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集厨师培训基地、民宿、特色餐厅、农业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块于一体的厨乡田园综合体。

    “公司计划投资1.5亿元,规划用地4300亩,分三期实施,一期计划投资18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预计今年10月试营业,可创造100多个就业岗位。”该公司总经理杨扬介绍,开园后将对游客进行引流,带动贫困户和村民的农产品销售。

    “打造厨乡田园综合体,不仅能带动大批贫困户、村民就业,还能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同时,更进一步构建起一条‘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激发持续增收活力。”罗明翔说。